黑胶不只是音乐,更是一种生活
黑胶不只是音乐,更是一种生活,黑胶音乐在国内的兴起或许不能称为“回潮”,但它确实在收藏者、生意人、新的消费者的共同簇拥下,融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去,也扩展着黑胶文化在中国的边界。
黑胶已经没落过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一种音乐载体和表现形式,黑胶难以再回到大众,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黑胶经历了收藏者和热爱者的坚持不懈之后,寻找着自己的大众生存之道。
记录音乐的介质从黑胶、磁带一直发展到CD等不同实体类型,后者一直在蚕食前者的市场份额,直到上世纪末迎来了数字音乐这种虚拟介质的出现。
互联网的兴起消解了音乐产业原有的商业秩序。在数字音乐的冲击下,实体唱片的销量很快地衰退。1998年,国内最后一个黑胶生产线关停。这之后,国内的黑胶生产断代了17年之久。人们的行为习惯被技术的更迭悄无声息地改变着。
有些习惯会延续。实体唱片尤其是黑胶,对很多人来说,它的意义远不同于快消文化下的数字音乐。不仅是这种模拟音源下蕴含的真切的、有时间沉淀感的音乐体验,还有一张张封面设计好看、版本各异的黑胶带来的收藏价值。
80年代开始倾销进中国的“洋垃圾”打口碟、黑胶唱片,是当时一大批国内年轻人的音乐消费来源。他们在淘碟、交易、听歌、转卖的过程中形成了“打口文化”,其中许多人一直延续下来了听黑胶、收藏黑胶的习惯,并逐渐将兴趣发展成事业,自己淘碟、办市集、开店,形成圈层,推动更多的人进入黑胶音乐的社交消费圈。
相比CD的极盛转衰,近几年,黑胶销量反而在持续回升。2015年美国黑胶唱片收入持续增长到4.16亿美元,而上次超过4亿还是在1988年。同年,广州的永通音像重新开设国内的第一家黑胶生产线,同样位于广州的嘿哟音乐开始委托前者生产黑胶唱片,并开设HYM originals黑胶唱机生产线,面向更大众层级的年轻消费群体。直到今年上半年,美国市场上的黑胶销量已经有反超CD的趋势。
作为唯一一种既拥有模拟音频,又拥有收藏价值的实体唱片,黑胶或许的确有它不同于彼的魅力。
“人们喜欢收藏。人们喜欢音乐。人们也喜欢收藏音乐,也会为了收藏音乐跑到世界各地。”Sound it out店员David说。
对于许多新进入的收藏者而言,也正在建立自己的黑胶评价体系。马迟觉得,国内现在广泛意义上的黑胶爱好者“正在建立收藏观的阶段”。
在国内,没有家里人手一台的黑胶唱机,也没有从小耳濡目染的传统。黑胶文化在中国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打口时代”延续下来的这群音乐爱好者建立起来的。黑胶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既熟悉但又陌生的新鲜事物。
大众层面的年轻消费者没有像上文提到的“买黑胶买到破产的许仕仁”走向痴迷状态。对他们来说,黑胶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从音乐到生活方式的转变,从审美意义上被他们所率先接受。
索尼在2016年推出了可以数字化输出的黑胶唱机PS-HX500;茉莉花Jasmine也在两年前发布了可以随时连接音箱耳机的MORE黑胶唱机。任何一种事物走向大众化都会从浅显的层面开始,或许这种形式主义为主的方法可以成为黑胶再次走进大众生活中的不错开端。
三年前,住在北京的姜伟在装修新家时买了HYM的SEED唱机,这几年中,他只是零星买过和收到过几张黑胶唱片,听得也并不频繁。“我可能听黑胶不多,但我想让音响有所不同”。对他来说,作为音乐审美标杆的黑胶,融合数码音响,是很有吸引力的产品。
福建女孩儿Fish也在最近买了一台,她觉得生活需要一些情调,而这台唱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她。“很多时候,你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传递和释放。”
黑胶市集、黑胶分享活动、黑胶唱片店等实体空间为那些爱好者提供了社交意义,在唱片的交换中、音乐的交流中拓展了黑胶圈层的边界,延续着黑胶文化。
更大众层面的消费者在黑胶消费中寻找到了精神的愉悦感。在全面数字音乐时代之中,或许这就是黑胶存在的价值。它不仅承载音乐,也连接起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驱使着他们探索生活中的那些可爱趣味。
- 上一篇:没有啦
- 下一篇:中国厂商注意了,老外开始绞杀“克隆版”SDR接收机/收音机 2021/2/19